要明白消炎藥,先要懂發炎
發炎是指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促發炎炎因子及局部損傷所發生的防禦性為主的反應,中心環節是血管反應,是生物組織受到外傷、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激發的生理反應。其中包括了紅腫熱痛等症狀。 (摘自維基百科)
無論有沒有病原體,只要組織受傷,便會引起發炎反應。所以扭到腳也是發炎,細菌感染也是發炎,痛風急性發作關節炎也是發炎,儘管扭到腳跟痛風發作並沒有細菌感染的成分。
發炎會經過一系列的化學物質傳遞
發炎化學物質傳遞路徑 |
只要能夠阻止這串化學傳遞的藥物,都會被稱為消炎藥。因為發炎降低了,紅腫熱痛也會跟著降低,所以消炎跟止痛這兩個詞,常常會被連在一起講。
什麼是抗生素?
致病原入侵人體稱為感染,殺死病原的藥物稱為抗生素。因為病原被殺死了,發炎組織得以減輕,因此某些懶得解釋的場合也會把抗生素稱為消炎藥。抗生素只能殺死細菌,減少細菌攻擊身體而間接緩解發炎反應,而非直接改變化學物質傳遞過程來抑制發炎反應的產生。
食藥署的闢謠專區也在2019年10月特地發了一篇專欄說明抗生素不是消炎藥(點我看),不能拿來止痛。而且病毒引起的發炎,使用抗生素不但沒有幫助,也可能會因為過度使用而產生抗藥性。
由於抗生素殺細菌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才會有所謂吃完一個療程。以診所來說通常會用3天+3天。雖然現今抗生素都屬廣效型,但有時還是會遇到與經驗相悖或是抗藥性的細菌。回診的目的就是確認抗生素使用效果是否有達目標,有效才會繼續使用。也只有抗生素的不當使用會導致抗藥性增加,一般止痛用的消炎藥沒有抗藥性的問題。
一天吃3-4次的雙色膠囊,高機率是抗生素 |
什麼是類固醇?
類固醇在我們另外一篇衛教文章(點我看)已經概略介紹過,廣義的來說,類固醇就是一種消炎藥,功能就是降低發炎反應、消腫、止痛。另一個大類的消炎藥就稱為非類固醇性消炎藥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為NSAID。這兩類的消炎藥跟殺菌完全沒有關係,都是從抑制發炎的化學物質傳遞路徑來阻止發炎(見圖一)所以需要就吃,不痛就停,沒有不能斷藥要吃完一個療程的問題。
從化學物質傳遞上可見此類消炎藥都有一個共通的問題,就是抑制胃黏膜的分泌,進而增加胃潰瘍的機率。吃藥時務必注意腸胃道出血的副作用,盡可能飯後服用或搭配胃藥
以上大略是抗生素 / 類固醇 / 消炎藥的介紹,最後附上幾點小結
1. 把抗生素說成消炎藥,是積非成是或醫生不負責任的說法
2. 抗生素的功能是殺細菌,不能止痛
3. 廣義的消炎藥包含類固醇和非類固醇消炎藥
4. 需要吃完一個療程的是抗生素
5. 吃了會想睡覺的是抗組織胺,與抗生素無關
6. 止痛類的消炎藥會傷胃,盡可能飯後服用或搭配胃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